1.主要食用农产品的生产与市场供应。保障食用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供应安全是食品安全的基石。2013年,我国粮食年产量为60193万吨,2018年达到65789万吨,连续6年超过60000万吨,并在2017年达到历史最高点,达到66161万吨。我国已成为世界蔬菜生产和消费的第一大国,蔬菜成为种植业中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农作物。2018年,全国水果总产量约2.61亿吨、猪牛羊禽肉产量8517万吨、禽蛋产量3128万吨、牛奶产量3075万吨、水产品产量6469万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主要食用农产品的生产与市场供应总体上较为充足,尤其是大众化的食用农产品供应量基本保持相对稳定,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
2.主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新时代的中国农业发展已步入由数量型扩张向质量型保障发展的历史新阶段,这对在源头上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2013年以来,除个别年份外,我国主要食用农产品总体抽检合格率均保持在97%以上的高水平。2018年,我国主要食用农产品总体抽检合格率达到98.2%,蔬菜和水产品的检测合格率分别达到97.2%和97.1%,均比上年有所提高;畜禽产品、水果和茶叶的检测合格率分别为98.6%、96.00%和97.20%,比上年略有下降。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参数进一步扩大。2018年增加了农药和兽用抗生素等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监测指标,监测参数增至 122项。总体而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主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稳中向好”的基本面非常清晰。
3.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风险。现阶段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仍较为突出,风险隐患仍将长期存在。长期以来,不仅工业化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影响了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污染造成的后果也日益凸显。虽然近年来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使用量逐年下降,但由于农药残留具有难以溶解、不易挥发的特征,长期以来化学品高强度施用使得农产品安全风险治理呈现持久性、复杂性、隐蔽性的特点,治理的难度十分艰巨。与此同时,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组织化程度仍然相对较低,严重制约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大大增加了农产品追溯管理的难度。果蔬、肉类、水产品等在流通与储存环节的腐损率相对较高,冷链运输、储藏等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4.食品工业生产与市场供应。2013年以来,我国食品工业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推进结构调整,食品工业基本平稳,市场供应较为充足。2018年,全国40909家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02万亿元,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0.6%,对全国工业增长贡献率为10.7%,拉动全国工业增长0.7个百分点。食品工业内部结构持续优化。2018年,在24种食品工业主要产品中,有2/3的食品产量增长,1/3食品产量下降。食品制造业在食品工业中所占比重持续上升,反映出食品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良好成效。
5.食品监督抽检总体合格率。2013年以来,除个别年份外,食品监督抽检合格率均在96%以上,保持了“总体稳定、趋势向好”的基本格局。2018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共完成食品安全监督抽检24.9万批次,覆盖33大类食品,总体合格率为97.6%,与2017年持平,比2013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其中,乳制品、蛋制品、食用油和油脂及其制品、粮食加工品、水产制品5类日常消费大宗食品的抽检合格率分别为99.7%、99.3%、98.8%、98.5%、97.6%。
6.流通与餐饮环节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状况。2016年、2017年全国流通和餐饮环节监督抽检合格率分别为96.8%、97.8%和98.0%、97.1%。国家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开发布的食品及其相关产品监督抽检的数据表明,2018年,食品及其相关产品的总体监督抽检合格率为98%。生产加工、流通与餐饮环节不合格批次占不合格产品总批次的比例分别为22.7%、64.0%、13.3%,与生产加工和餐饮环节相比,流通环节是需要加强监管的重点区域。婴幼儿奶粉备受全社会的关注,相关部门对婴幼儿奶粉实施最严格的监管。2018年,婴幼儿配方乳粉共抽检3058批次,合格率达到历史新高的99.9%。
7.食品安全的主要风险。根据对2013年以来的国家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数据的分析,目前主要的食品安全风险是微生物污染、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质量指标不符合标准、农药兽药残留不符合标准和重金属污染。2018年的监督抽检数据显示,微生物污染、超范围与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质量指标不符合标准、农兽药残留不符合标准、重金属污染分别占不合格样品总数的29.6%、25.0%、16.8%、15.4%、7.6%。
8.食品进口贸易规模及主要国别与地区。2018年,我国进口食品规模由2013年的489亿美元上升到736亿美元,首次超过700亿美元大关。2013—2018年,我国进口食品贸易总额年均增速高达8.52%。进口食品的品种几乎涵盖了全部食品类别,最主要的三大类别是:蔬菜、水果、坚果及制品,水产及制品,肉及制品。2018年,上述三大类食品进口贸易额为351.5亿美元,占进口食品贸易总额的比例为47.76%。进口食品在调节国内食品供求关系,满足食品市场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进口食品贸易来源地更加多元化。2018年,我国进口食品来源地达185个,覆盖全球约73.9%的国家和地区。2018年,我国食品主要的进口国家和地区是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印度尼西亚、泰国、加拿大、法国、巴西,从上述8个国家进口的食品贸易额合计为387.2亿美元,占当年进口食品总额的52.59%。
9.进口食品的安全风险。综合2013年以来的情况,进口食品不合格的最主要的原因有滥用食品添加剂、品质不合格、标签不合格、证书不合格、微生物污染等。2018年,由于不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法律法规要求而被拒绝入境的食品共1351批次,创2008年以来的新低。被拒绝入境的不合格食品批次最多的来源地依次为美国、意大利、日本、越南、法国、澳大利亚、泰国、德国、韩国。上述国家被拒绝入境的不合格进口食品合计为926批次,占全部不合格批次的68.55%左右。
10.食品消费投诉量。2013年以来,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食品安全风险治理。其中,中国消费者协会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依法受理消费者投诉,创新消费维权机制,为消费者挽回了大量经济损失。数据显示,中国消费者协会受理的食品消费投诉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由2013年的42937件下降到2018年的30101件,年均下降6.86%。2018年,食品类投诉主要以质量为主,占食品类投诉比例的40.89%;在烟、酒、饮料类,婴幼儿奶粉和餐饮服务的消费投诉中,质量问题投诉占比分别为37.28%、36.89%和22.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